从生活的底蕴中寻找创作的源泉
作者:钟奋生
发布时间:2008-03-11 16:51:15
不少人几乎问我同一个问题,你怎么有那么多东西写呵?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的底蕴,换句话说,从生活的底蕴中寻找创作的源泉。真正做到这一点则并不容易。
毛ze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又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就告诫我们,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但普通的实际生活并不等于能成为文学作品。我的体会是,一要深入下去,二要独具慧眼。先将生活中的包罗万象“扫描”进脑海,然后再在脑海中进行集焦、进行变极放大、进行裁剪处理。
几十年来的创作生涯使我深深领悟到:生活底蕴的洪流,碰撞着美妙灵感的爆发。我如果没有在地方茶场五年的知青生活和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不可能产生长篇小说《红玫瑰》;我如果没有95年铁道部组织的深入到京九线三个月的实地采访,就不可能产生中篇小说《天边滚动的闷雷》;我如果没有五年的电力工的生活,就不可能产生中篇小说《银线下的恋歌》;我如果不在网海中摸爬滚打,那能“批量生产”那么多网文?那能成为多家大网站的专栏作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如果不善于从生活的底蕴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灵感的爆发?八十年代,我从人们思空见惯的铁路生活中,一呵提炼出15篇短篇小说;《随手捧起的生活浪花》在《广州铁道》报连载发表;我从杉木河、沪沽湖采风归来后,又有了1 2篇散文连载《感受生活》在《广州铁道》报连载发表......包括我先后在《怀化铁道》报发的《鏖战三线轶闻录》、《一笑千金》、《情人潮》、《九天洞游记》、《讲述怀铁人自己的故事》等连载,无一不是在生活底蕴的洪流中爆发出来的灵感火花!自从去年2月26日, 我第一个在《广州铁道》报发表有关互联网的文章《网上赚美金》之后,《广州铁道》报从此开辟了“网有沙龙”专栏,以后我又发表了《随手捧起的网海浪花》连载......这就是说,光有生活不行,还必须要有发现,有发现就能走在别人前面。新浪网原总裁王志东“下课”后,在中国互联网上产生了强烈震动,网上有成千篇反映他的文章,专业记者写、自由撰稿人写、网友写,几乎可以说是将王志东写“烂”了。这个时候我再写他,不就成了旧闻中的旧闻了吗?其实非也。众人有众人的观点,我也有我的看法,有独到的发现就能将“旧貌”换“新颜”。我一呵气又写下了六万多字的《新浪“淘沙”──王志东》,去年十月被中国最大的IT网站天极网连载采用,仍在互联网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是的,从生活的底蕴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关键在于能够敏锐捕捉到瞬间即灭的闪光火花,只有在发现中才能促使灵感爆发。九一年,我到石门给水所去采访一位工长,据讲他的班组建设抓得好。我到石门的那天,他正在江边一级泵房当班。我只有到他当班的地方去。到那后,吸引我的并不是他抓班建的经验,而是那条还处于原始状态抽水的泵船;以及江面与江岸四十多米高的落差。王工长告诉我,这条泵船恐怕是全路唯一的一条船了,我们的新泵房建起,就不再在泵船上抽水了。他这一句话,便激起了我的创作灵感,我灵悟到这条泵船上有戏!于是我采访的主题很快变了,以采访这条泵船为主了。我对泵船流露出欣喜的目光,王工长望着我一脸茫然,他心里准在说,一条破泵船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泵船”的发现,促使我写成了短篇小说《英嫂》。小说中便有了这么一段话:
英嫂家就住在江对面,她亲眼见这条泵船拖来,那时她还小,她曾调皮地带着两个小村姑游过江,偷偷爬上泵船玩过。泵船停泊在江边显得怪神气,像只“航空母舰”。她至今还能感觉出,当时泵船散发的桐油香。眼下它将带着惊涛骇浪留给它的累累伤痕,带着十几年来它为铁路供水立下的汗马功劳,带着多少个日日夜夜狂风暴雨奏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悄悄寻找它的归宿......江面与江岸的落差足足40米。怪不得新泵房工程的气势显得格外宏伟。瞧那壮观的脚手架,叫人不得联想到在施工的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对比之下,泵船显得更苍老了。洪峰一次又一次想吞噬它……
这篇小说九四年获得了《广州铁道》报、集团公司文联、集团公司团委联合举办的“心系安全”征文一等奖。
是的,从生活的底蕴中寻找创作的源泉,是我们铁路作家的神圣使命。在寻找中不断发现,在发现中爆发灵感。你在拥抱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