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聚焦

钟奋生 —— 从幕阜山走出的作家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2018-10-15 19:41

钟奋生 —— 从幕阜山走出的作家

文/程卓鹏

 

    修河,从幕阜山蜿蜒而来。清流八百里,流出湘赣地域两千年文化血脉,义宁古郡,养育了多少文臣武将、骚人墨客!钟奋生就是这八百里清流中的一朵浪花,是这二千年文化血脉中的一颗细胞……

    钟奋生,修水县义宁镇人氏,原名彭光林。他在恩师贤达的指导下,如长夜点明灯,胸膛燃豪情,山一程,水一程,从山乡走向城市。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全国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及电台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稿两百多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红玫瑰》,中、短篇小说集《天边滚动的闷雷》。其中中篇小说《天边滚动的闷雷》荣获全球最大的电子藏书馆和作家资料库“木子网”主办的“第1届(2000年)国际有奖征文大赛”一等奖。该网站推出的全球一百位“知名作家”排名,他已经跃入第九位。同时,近几年发表了大量的IT文章,受到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2001年下半年,在全国最大的IT网站天极网,发表了系列连载:《“9.11”事件纪实》、《风雨飘摇话网易》、《“新浪”淘沙──王志东》等著作。如今,他成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和美国“木子网”等多家网站的专栏作家。 

t01c51fb6d16b93e970.jpg

                            幕阜山下编织文学梦 

    小时候的钟奋生,调皮好玩。在他的长篇小说《红玫瑰》中就有这么一段他那时的真实写照:“我很小的时候,爱顺着小河往上游走,似乎在寻找它的发源地。越往前走,流水越清亮;越往前走景色越秀丽。是的,那儿有花花绿绿的小草,有五彩缤纷的蝴蝶,有爬在树上的青蛙。猛然,上空滑来一只苍鹰,我还真以为是飞机呢!稍大些,沙滩上开始留下我的小脚印,我在江河里游泳,我站在河滩上钓鱼,再后来我走进深山,沉浸在与小伙伴砍柴的乐趣中…… 是的,我爱大自然,但我不爱读书。”为此,小奋生没少挨父亲的打骂。

    在那个非常时期,钟奋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打打闹闹中渡过。1970年至1972年,钟奋生来到渣津共大(也叫小斗岭共大)农机连一连一排学习。在这里他遇上了对他人生影响很大的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卢洪生,另一个是学友朱希玉。卢老师十分重视提高班里同学的写作能力。记得在一次上语文课时,卢老师向班上同学推荐了一篇“文革”前的高考作文试题。卢老师在课堂上朗读了这篇题为《唱国际歌所想起来的》的作文,还进一步介绍说,毛主席讲这篇作文可以打95分。这对钟奋生的震撼确实太大了!日后他还抄下了这篇作文。至今还能全文背出:“是太阳快要东升的时候;是一轮红日喷薄欲出的时候;早晨就是一首雄浑的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多么雄浑,多么熟悉的声音啊!刹那间,寂静里,蕴藏着最激烈的爆发!.....” 学友朱希玉对钟奋生的影响也很大。当时他总爱邀钟奋生到校办公楼去看《文汇报》,用卢老师的话说:“朱希玉硬是把《文汇报》给嚼烂了!”他的文笔很好,不讲是全校,至少在班里是第一流的。那个时候,尽管还丝毫看不出钟奋生有文学方面的潜力,但他却在这种“文学环境”的熏陶下,开始播下了爱好文学的种子,并暗暗发誓:投入社会以后一定要写出好文章出来!

    分到三都茶场后,钟奋生开始扎扎实实地补语文基础课,并尝试着写文章。当时兴搞运动.茶场搞绿茶初精制,本来是件好事。但有人却将其看成是执行资本主义路线,也在作为一种错误“潮流”来反。钟奋生觉得施展拳脚的机会到了,于是写了一篇气势磅礴的大字报——“谈反潮”,贴在制茶厂门口的宣传栏里。文章用抒情排比的笔调写道:“反潮流促进了新生事物的兴起;反潮流宣告着陈旧腐败东西的灭亡……洪秀全第一个砸碎孔丘碑牌是反潮流;李庆霖一封冒险到京的信是反潮流;黄帅敢于冲破师道尊严是反潮流;我们三都茶场绿茶初精制也是反潮流……”这篇文章一出,用钟奋生的话说:“李俊磊主任(当时茶场的一把手)竟像发现一颗明珠一样发现了我!”不久钟奋生便被他直接放到场部文书的岗位上。一篇文章改变了钟奋生的命运,从此他踏上业余创作之路,开始编织他的文学梦——这是1974年。 

                       创作路上摘得《红玫瑰》 

    1976年底,几经曲折,钟奋生的工作关系调入湖南怀化铁路分局(现叫怀化铁路总公司)。虽然离开了修水,应该说钟奋生对故乡还是有着深深的情感。在湖南工作的日子里,他往往还潜意识的认为是一个故乡的远方游子在代表修水人民在奋斗。因此,在黎明的前夕自己还看不到任何曙光的时候,他似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要写就写长篇,要说就说修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股莫名的“冲动”,使他奋笔疾书。在那三都茶场工作、生活的五个春秋里,“那同事之间的感情;同学之间的友谊;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像放电影一样在钟奋生脑海中影过。

   当时宿舍条件不好,钟奋生就天天晚上提个开水瓶到班组学习室去写作。有一次,他出差刚回来,班组学习室被段团委搞活动占去用了。工长将房门钥匙给了领工区团支部的人,钟奋生开不了门。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坚持写作的决心,他便像小偷一样从门上的小窗口爬进去,写作到深夜又从小窗口爬出来,就这样写了一个星期。

    当时工资低,也没有那么多钱买稿纸,然而稿纸又需要的特别多,钟奋生就绞尽脑汁到处去问人要,还向地区新华书店一位服务员冒冒失失要过包书的牛皮纸。为了提高写作的进度,他喜欢用圆珠笔,圆珠笔书写的速度快。写得多,圆珠笔芯用得也快,于是钟奋生到商店买圆珠笔芯一买就是一盒。

    搞创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同样也要有一颗恒心。在1978、1979这两年,钟奋生都请了探亲假,却没有回修水。他利用这些时间竟悄悄关在宿舍里看书、写作。后来,被他老兄发现了,大骂钟奋生太不象话了!哪有请了探亲假不回去的!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怪人!他那里知道弟弟心里早已发誓:必须成功!背水一战,没有任何退路。创作的过程让人陶醉,虽然寂寞,但也乐在其中。钟奋生在另一片天地里遨游,他完全沉醉在三都茶场时那段火热的生活中。就这样,至1980年10月,他已洋洋洒洒写了将近五十万字!作品取名为《真情》。

    也许孟子说的话一点没错:“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钟奋生满怀信心地将稿子寄到各家报刊杂志、出版社,然而,稿件不是被退回,就是石沉大海。这对当时的钟奋生无疑是当头一棒。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二哥更是冲着他大骂:“我跟你讲了不少五十遍,叫你不要搞文学,你就不听!你肯定是不能成功的!”周围讽刺、挖苦与冷漠的目光就像一把把利刃扎在钟奋生身上,然而,倔强内向的钟奋生没有屈服,他反而将这些当作动力,更加坚定了在文学的道路上终生奋斗的目标。这时,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笔名——钟奋生,以此激励自己。

    作品不能采用,说明它还存在很多问题。钟奋生开始对文章进行修改,谁知这一改就是20年。20年来,他在书山学海中拼命吸吮着知识乳汁;20年来,他在全国各地结识了一批文学挚友;20年来,他在各级报刊杂志、电台发表了近两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创作路上的多年“摸爬滚打”使得钟奋生驾驭文字的能力显得越发老练成熟。20年来,钟奋生将《真情》原稿的50万字压缩了一半,并将书名改做《红玫瑰》。终于,在2000年5月被沈阳出版社看中并出版。

    《红玫瑰》出版后,怀铁总公司和地区文联为钟奋生联合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在创作最艰苦的时候,别人从钟奋生的外表丝毫看不出他有任何沮丧的神情,但当他在作品研讨会上发言时,钟奋生几乎想哭,凝结着他20年的心血终于被人认可了。2003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广播网”在显著位置推荐这本书:“它讲述着一个发生在七十年代江西某国营茶场的悲欢离合令人拍案叫绝的爱情故事。从那知青生活底蕴的泉流中,荡漾着人世间的真情,折射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广网对《红玫瑰》刊发了连载后,在全国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网站随即转载了此消息!

    二十多年的“奋战”,钟奋生终于摘得《红玫瑰》。 

                        英特网中初展“身手” 

    发表作品多了,钟奋生在铁路上也小有名气,但定位仅仅是行业的“铁路作家”,真正让他走向全国的是——英特网。说起上网,钟奋生有一个戏剧性的开端。虽然,他早在1995年就买了台电脑,但互联网对他来讲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认为,上网就是聊天、打游戏,而这些都是吃饱了饭,闲得无聊之人干的事。因此,他买回电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人将电脑内所有的游戏程序全部删除。

    有一天,一位铁路公安处的文友找上门,“你上网没有?”

    “没有。”钟奋生摇摇头,不屑一顾。

    “你应该上网,我们公安处早就上网了。”钟奋生望着他笑,对他丝毫不反感。

   “你还在收集剪报么?”文友转移了话题。

   “那当然。”谈到收集剪报,钟奋生顿时来精神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剪辑大小报刊杂志,至今已汇集了一个柜子的资料,那是他的 “宝贝”!

    “上了网,你就可以不需要剪报了,上面什么都有。”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网上有吗?”

    “不但有,而且你还可以把从网上下载的资料,直接变成电脑中的文字,你自己怎么将文章归类编排整理都行,比剪报可要轻松多咯!”    

    钟奋生听后激动万分,当日就紧锣密鼓联系上网的事。英特网对于初次上网的“菜鸟”钟奋生来说,无疑充满着神奇与诱惑。他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并一口气下载并分类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

    两个月后的一天, 钟奋生偶尔“闯”进“所有网站”,网站的“发稿中心”一下就触动了他那根敏感的“文学神经”!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有二十多个春秋的他不禁有些手痒痒。尝尝“网络文学”的滋味吧,于是他试着发了几篇稿,第二天作品就被网站“确认”了。“确认”后,开始有人来“点击”他的文章。点击的次数逐渐增多,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知道,这是网友在阅读自己的作品啊!网友的“点击”刺激着他的中枢神经。于是他把自己多年来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输入电脑,像缺了堤的黄河水“一发不可收”了!

    网络对钟奋生除了有精神诱惑的一面,当然还有物质的“诱惑”了。“所有网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家投文学稿件有稿费的网站,这对文学爱好者无疑充满了诱惑力!

    钟奋生第一个月发了几篇文章,获得了二十六块钱稿费,心里还是喜滋滋的甜。后来一个月获得最多的是二百多块钱的稿费,发了十多篇稿。最高的一篇稿的稿费仍没有突破二十块,只低的才一块零几。讲心里话,这样的稿费实在是象征性的。但那些日子,他的心就像着了魔一样!他已经卷入了“所有网站”发稿中心的漩涡之中。从此,钟奋生上网必进“所有网站”,再忙也要看看用自己的心血与热泪孕育诞生的“宠儿”。细心“点击”着别人的作品,认真下载着优美的文章。源源不断“输送”自己的精神产品,兴致勃勃盼着“确认”的回音,欣喜关注着被“点击”的次数。

    至此,钟奋生成为“所有网站”颇有影响的“原创作家”。初展身手,一战成名。“钟奋生”这个名字也随着无数网民的“点击”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网络文学火爆“木子网”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网站铺天盖地,而在上面发表文学作品几乎都没有稿费。发表作品也挺容易,有的网站只要你自己将作品贴上去就行。“良莠不齐,泛滥成灾”的场面使钟奋生一度失去了在网上发表文学作品的信心。一段时间,写IT文章成了钟奋生文学路上的又一个目标。因为IT文章不太好发表,编辑严格把关,发表后就会有可观的稿费。像“天极网”:稿酬标准为每千字60-300元。这极大地诱惑着钟奋生的好奇心。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儿子读大学需要一大笔钱,自己也要买书、上网、打电话,家里还要再添加一台电脑。于是囊中羞涩的他硬着头皮“钻IT”。

    一开始,枯燥乏味、专业性强的IT文章让钟奋生觉得无从下手。看了一个月这样的文章后,钟奋生猛然发现,大部分的“IT”文都是就事论事、没有文采、语调呆板,缺乏深度的“干货”。“何不将它写生机勃勃,写得富有文采呢?” 钟奋生发表的第一篇IT文章是在“天极网”,那篇题为《伴随互联网的喜与忧》,确实颇费了他一番心血,稿件寄出时心里根本没底。谁知有一天,信箱中跳出一封“新邮件”,这是天极网发来的稿件录用通知书。一位名叫高守的编辑在信中夸他的文章写得很大气,非常适合他们的风格,希望钟奋生能长期与他们保持联系。就是这一篇文章,钟奋生与这位编辑先生后来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并开始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合作!一个月后,他惊喜的收到了“天极网”汇来的四百五十元钱的稿费!作为一个已经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写IT文章当然不能小家子气,于是钟奋生便特别关注一些重大的事件。此后,他在天极网陆续发表了系列连载:《“9.11”事件纪实》、《风雨飘摇话网易》、《“新浪”淘沙──王志东》等著作,受到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钟奋生’玩IT了!”消息传开后,钟奋生受到周围文友的冷遇和反对。他们认为,钟奋生“不务正业”。一些钟奋生的忠实读者也纷纷来信,希望看到他的作品。不少文学网站也约稿不断。朋友的信任和热情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使钟奋生又重新回到了网络文学天地。

    几年来,为报答广大读者的厚爱,钟奋生丝毫不敢松懈,夜以继日的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鉴于钟奋生的文学作品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有众多稳定的读者群。2000年元月,全球第二大中文网站,最大的电子藏书馆和作家资料库“木子网”为他开设了“作家专栏”,并将其列于全球华人“知名作家”。“木子网钟奋生主页”设有:现代文学、女性文学、情感文学、人生百感、教育广角、电子通讯等栏目。至今为止,钟奋生在上面已经发表近50万字的作品。中篇小说《天边滚动的闷雷》更是荣获该网站主办的“第1届(2000年)国际有奖征文大赛”一等奖。目前,该网站推出的全球一百位“知名作家”排名,钟奋生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一举跃上第九名的宝座!

    这么快就火爆“木子网”,这是钟奋生始料不及的,也是意料之中的! 

电影城1.JPG

   未来路无须扬鞭自奋蹄 

    人的禀性,先天遗传有遗传基因所定,后天习得由环境行为熏陶所至。多年的“伏案而作”经历及以后“开放性”的网络创作,陶冶了钟奋生富有悟性、忍性与别择性的气质。所以,钟奋生也能够让自己璞玉光润晶莹、浑金闪闪发亮。

    钟奋生的名气越来越大,各地的报刊杂志纷纷向他约稿。面对“荣誉”,钟奋生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却始终保持冷静头脑,看到太阳里面的黑子,繁华潜伏着危机、高峰身边的低谷以及光明负面的阴影,让理性思考平衡感情冲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年已不惑的他深感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他除看书写作外,就是上网下载归类整理资料。目前已经整理的资料有一千多万字,分政治、经济、科学、新闻、焦点、生活、奇闻等二十多项。这些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与此同时,钟奋生时常告诫自己: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底蕴的洪流,才能碰撞着美妙灵感的爆发。1995年,深入到京九线三个月的实地采访,让他写就中篇小说《天边滚动的闷雷》;五年电力工的生活,诞生了中篇小说《银线下的恋歌》;多年的铁路工作经历,创作了《鏖战三线轶闻录》、《一笑千金》、《情人潮》、《九天洞游记》、《讲述怀铁人自己的故事》等报告文学。“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瞬间中捕捉闪光的火花。” 钟奋生在塑造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次次的锤炼。他要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自己深深的足迹。他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已度过了五十个春秋;如果生命容许的话,我还将继续奋斗五十个春秋!如今,钟奋生又踏上了《红玫瑰》的姊妹篇《蓝玫瑰》的创作之路。

    义宁桑梓用修河清水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物,从宋之书法家黄庭坚、军事家余玠,一直延续到近代的史学家陈寅恪、音乐家查夷平。而现代,向有文章奥府之称的修水,像钟奋生这样的修水“有为人”也在层出不穷地涌现。正如钟奋生在《我之抱负》中说的一样:

    悠悠分宁卧龙虎, 遥遥宋朝跃山谷。

    人杰地灵修江碧,激浪惊涛后生出。 

                                         (完)

 

    程卓鹏,男,江西省修水县人。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新闻媒介工作,曾先后在由国家内贸部主办的《经济消息报》社、江西《修水报》社、江西修水电视台、广东凤岗电视台等单位工作。已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二万字,创作、制作电视专题片一百二十部,采编的新闻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出七百余条。


     2003年6月15日《修水报》整版“特别报道”推出——    


2.jpg      

3.jpg

相关文章
  • 将艺术融入人生

    将艺术融入人生

    2018-09-29 21:10

  • 借用一个支点——读钟奋生《赞助营销密码》一

    借用一个支点——读钟奋生《赞助营销密码》一

    2018-09-29 21:11

  • 知名作家钟奋生先生捐书仪式

    知名作家钟奋生先生捐书仪式

    2018-09-29 21:12

  • 从生活的底蕴中寻找创作的源泉

    从生活的底蕴中寻找创作的源泉

    2018-09-29 21:14